產(chǎn)品名稱 |
駱駝養(yǎng)殖 |
面向地區(qū) |
駱駝具有頗高的經(jīng)濟價值。駝奶可加工如酸奶、黃油、白油、奶酪、乳飲料等乳制品;駝糞是牧民取暖的燃料之一。 [16] 駱駝還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,人們把其看作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,有“沙漠之舟”的美譽。 [17] 雙峰駝列入《中國國家保護動物》——Ⅰ級。
駱駝由新生代始新世時期(距今約5500萬年)北美洲的原柔蹄類進化而來,該屬有雙峰駝和單峰駝兩個種,通稱駱駝,又稱橐駝,屬反芻類。在中國境內(nèi)生存的駱駝主要是雙峰駝,雙峰駝分布于高寒的亞洲沙漠地區(qū),其中以中國和蒙古等國家為多數(shù)。中國的雙峰駝主要分布在內(nèi)蒙古、新疆、甘肅、青海、寧夏,以及山西、陜西、河北的北部地區(qū)。
頭較小,頸粗長,彎曲如鵝頸。軀體高大,體毛褐色。眼為重瞼,鼻孔能開閉,四肢細長,蹄大如盤,兩趾、跖有厚皮,都是適于沙地行走的特征。尾細長,尾端有叢毛。背有1~2個較大駝峰,內(nèi)貯脂肪。駱駝的皮毛很厚實,冬天沙漠地帶非常寒冷,駱駝的皮毛對保持體溫極為有利。駱駝的厚毛發(fā)可以反射陽光。被剃毛后的駱駝會多出50%的汗以避免過熱。皮毛同時幫助駱駝隔熱。它們的長腿也讓它們遠離火燙的地面。駱駝有兩種:具有1個駝峰的,稱為單峰駝(Camelus dromedarius);具有2個駝峰的,稱為雙峰駝(Camelus bactrianus),體長約3米,高2米以上,前后兩峰相距約0.5米。絨毛發(fā)達,頸下也有長毛。上唇分裂,便于取食。
駱駝嘴尖齒利,體高頸長,向下能采食3~5厘米長的短草和低矮的灌木,向上能啃食叢林枝葉甚至高達2~3米的喬木。駱駝口腔構造較特殊,口角以及上下唇的外緣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短毛,上齒墊堅硬,兩角有長而呈錐狀的角質(zhì)化乳頭、齒緣突起呈鋸齒狀、齒面寬、臼齒冠高;下頜比較靈活,能夠帶動下頜左右移動,磋磨飼料(見圖3)。駱駝的上唇很敏感,能揀食矮小的植物;在嘴的周圍有特別硬的組織,采食時不致于被帶刺的植物刺破;口內(nèi)粘膜有厚的鱗狀組織及長1~2厘米的乳突,駱駝的唾液腺發(fā)達,唾液黏稠,可以抗御帶刺食物的刺傷。如能采食貓頭刺、堿蒿、白刺、梭梭、駱駝刺等,也能采食密生螫毛的植物,如蕁麻等。這些也得益于駱駝口內(nèi)粘膜有厚的鱗狀組織及長1~2厘米的乳突,以抗御帶刺食物的刺傷。
沙漠地帶植物奇缺,飼草料資源匱乏,但駱駝還是頑強地生存著,其以的耐饑餓能力,適應著環(huán)境,即使是幾天幾夜缺草斷料,仍然能活動,甚至使役。駱駝在水草豐盛的夏秋季節(jié)采取大量采食,日采食量可達32.1~33.6千克,并轉(zhuǎn)化為脂肪貯存在駝峰和腹腔內(nèi)。當冬春無草缺草季節(jié),貯存在駝峰和腹腔內(nèi)的脂肪成為能源支撐機體的活動。同時,駱駝以安靜來降低代謝水平。
動物適應于荒漠的條件是能夠采食含有大量水分的植物(如仙人掌類),并移棲于水源附近;能夠充分利用代謝水;排泄?jié)饽蚣敖醺稍锏募S便,以減少水分的消耗;有較好的體溫調(diào)節(jié)機制,以控制體溫;在高溫時期具有減少活動,利用蔭蔽的習性,以減少水分蒸發(fā)。駱駝就具備了這種適應能力,駱駝雖然在水的蓄積方面比較弱,但對體內(nèi)水的重吸收能力是強的。它的鼻腔很大,鼻甲骨呈卷軸狀,因此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積,呼吸時能使呼出氣體中的水汽在鼻道中冷卻并加以回收。這種解剖結(jié)構很好地節(jié)省了水分。
———— 認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