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明太祖奠定了明朝的君主專制政體,把天下的大權收歸一人,面對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,明太祖殺戮了許多功臣來加強他的皇權。他多疑的性格,更不能容忍恃功驕縱的人存在。
恐怕這些人將來謀權作亂,子孫無法駕馭,他的朱家天下不能永葆萬代,所以元功宿將盡死于他的屠刀之下。打擊貴族勢力的同時,不斷的牽引蔓延,濫殺無辜,身邊的謀臣武將相繼殆盡。
明太祖為了維護皇權還實行了封藩制,把子孫分封到各個藩地,鞏固邊陲,以鎮天下,對穩固和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。但是藩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。明太祖沒有想到在他百年之后,藩王會起兵,威脅他傳到建文帝手中的皇權。建文帝因為名將多被誅殺,無力駕馭握有重兵的藩王。
在朱棣發動"靖難之役"時,由于明太祖的大肆誅殺元功宿將,致使建文帝身邊沒有功臣武將為其出謀化策,為其沖鋒陷陣,武將的缺少,沒有人敢去反攻朱棣,造成了政權的不穩定,很快建文帝喪失了皇位,朱棣奪得了皇權。明太祖的維護皇權早已灰之焦土。
行政效率低
明太祖整頓吏治維護皇權,手段殘忍,行動堅決,誅殺了許多官吏,株連者無數。竭盡全力整頓吏治,為了制止貪污,也是為了革除元朝的弊政,樹立皇帝的權威,提高統治的行政效率。打擊貪官嚴懲不貸,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官吏的清廉,對貪官的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,官員害怕法律,嚴于律己,愛護百姓,吏治清廉百余年,使社會的生產了得以恢復和發展。
可是,在以血腥屠殺的恐怖手段維護皇權的絕對權威時,也出現了統治的危機,官員不敢提出于國于民有利的合理建議,每天小心翼翼行事,有才能的人不愿入仕,甚至裝瘋賣傻來逃避當官。造成了國家行政效率的低下。明太祖殺了胡惟庸,廢除丞相制,把一切大權歸于自己一人,皇權高漲。官僚體制的不合理,造成了明后期宦官之禍,大權旁落,致使封建政治更加腐敗。
效果與初衷相反
歷史的結果卻和明太祖的初衷恰好相反,雖然明太祖對罪不當殺的功臣痛開殺戒,牽連無辜,造成了人人自危、極端恐怖的氣氛。但是并沒有取得應該有的效果,他死以后就發生了叛亂,并且因為文臣武將被他大量誅殺,使國家喪失了許多有才能的人,反而使本來不能成功的叛亂竟然成功,致使明太祖殺功臣的效果與初衷相反。明人不說暗話,你都看完了,麻煩點個贊,要是加一個關注就更好了。
本人高校教師,教育類的話題,本人很愿意和各位分享。圖片來自網絡,侵權告知。本文原創,禁止任何形式侵權。